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钟胤、金飞飞报道:地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的江西省永新县,既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三湾改编的红色基因深植血脉,永新小鼓的鼓点传唱法治新声,宗祠里的“忠勇信义”化作调解纠纷的温情纽带。近年来,永新县以本土文化为根、群众需求为本,将普法工作融入红色教育、非遗传承、乡风治理,探索出一条“有红色底蕴、有文化根脉、有乡土情怀”的法治宣传新路径,让法律知识从“纸上条文”变成群众“身边故事”。
永新县深挖400余处红色遗址、1万余件革命文物的教育价值,将红色基因注入青少年法治教育。
在贺页朵誓词广场,学生们触摸首份入党誓词真迹,聆听“80字誓词守护者”的传奇;在三湾改编纪念馆,法治课堂搬进展厅,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支部建在连上”的场景,体悟规则与责任的意义——这座荣膺2023年第四批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的红色殿堂,正以创新实践激活法治基因。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万元打造永新法治公园,成为普法“网红打卡地”。全县累计开展红色法治研学12次,组织“法治小红军”模拟法庭70余场,发放红色普法读本5000余册,5万余名学生在“走、看、演、悟”中厚植法治信仰。
国家级非遗永新小鼓,从田间地头的娱乐载体变身普法“轻骑兵”。县司法局利用永新小鼓制作的法治短视频《第三次流泪是“谢谢”》讲述了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故事,在全省普法骨干培训班展播并广受好评;县法院以“击鼓鸣冤”为灵感,设计憨态可掬的普法代言人“小阿鼓”,用鼓声传递法治强音。
《“小阿鼓”说热点》以方言演绎赡养纠纷、邻里矛盾案例,让群众在笑声中明辨是非;法治动画《小阿鼓历险记》以闯关答题普及民法典,吸引青少年争相转发;线下“小阿鼓调解室”用俚语和鼓声化解数百起积怨。2023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小阿鼓”直播答题活动吸引3万网友参与,法治文创奖品供不应求。目前,“小阿鼓”累计发布作品120余期,覆盖受众超50万人次,“有事找小阿鼓”成为百姓口头禅,真正实现“非遗搭台、法治唱戏”。
青砖黛瓦的宗祠曾是永新乡村祭祖议事的场所,如今化身“法治文化客厅”。永新县将“忠勇信义”的千年祖训创造性转化为现代法治基因,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祠堂调解机制。
埠前镇三门前村宗祠内,檀香氤氲间,“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个人”谭回昌操着乡音将法理掰开揉碎:“祖宗讲‘孝为德本’,法律也要求赡养老人,这事理法皆通!”调解室内,“和为贵”楹联高悬,家风家训环绕,当事人火气顿消。全县200余名乡贤、“五老”组成的“法治说事员”队伍,通过“屋场会”“民生半月谈”讲述法治故事。埠前镇23支“老支书帮帮团”累计开展600余次法律服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3000余起,调撤率达98%,实现“小事不出祠堂,矛盾不交法院”。
聚焦新业态群体,县司法局联合县总工会走进美团、快递以及物流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精准投放“法律明白人”定制读本;曲白乡院下景区将法治宣传与书画展、非遗演出融合,让游客在山水徜徉间收获“法治伴手礼”。如今,全县建成法治公园、长廊等实体阵地20余处,新媒体普法覆盖率达92%,形成“抬头见法、触手学法”的浓厚氛围。
从红色基因激荡的誓言到非遗鼓点跃动的法治强音,从祠堂古训浸润的和谐之道到云端课堂延伸的普法触角,永新县将法治的根系深扎于“红、古、地”交融的文化厚土之中。以群众熟悉的乡音讲述法理,以贴近生活的场景传递法治,以全民参与的载体激活治理,使普法工作既承载千年文脉的厚重,又饱含人间烟火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