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廖柳 郑美洁) 九江瑞昌市南义镇,曾因矿山开采留下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疤,裸露的岩体、松散的边坡、塌陷的地表与贫瘠的土壤交织成一片荒芜景象。这片面积逾200亩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不仅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更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生态痛点。
2024年9月,随着江西省地质局第三大队地环分院承接的南义生态修复竹编文化园(二期)项目启动,一场以“生态修复+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为核心的综合创新实践由此拉开帷幕。
作为一项系统性生态工程,该项目突破了传统矿山修复的单一治理模式,将生态安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纳入整体规划。
项目以地质灾害治理保障生态基底安全,以竹编文化植入激活地域文化基因,以文旅产业导入重构区域经济生态。这种创新路径不仅解决了矿山修复的技术难题,更探索出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在边坡治理方面,第三大队技术团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清除危岩,这一工作需要专业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崩塌的岩石逐一清理。每一块危岩的处理都关乎着后续工程的安全以及周边环境的稳定。
紧接着是降坡削坡,通过科学计算和精准施工,将陡峭的边坡坡度降低,使其达到安全稳定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人员运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化,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便是对边坡进行复绿。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因素,精心挑选适宜的植被品种。从耐旱的草本植物到生命力顽强的灌木,再到能够扎根稳固的乔木,构建起多层次的植被体系。他们采用先进的喷播技术,将混合了植物种子、肥料、保水剂等成分的材料均匀地喷射到边坡上,为植被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而让边坡重新披上绿装,保持长久稳定。
在矿山修复过程中,地环分院巧妙地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竹编”融入其中,这一创新之举为项目增添了独特文化魅力。为了实现文化与生态修复的完美结合,特别邀请了当地资深的竹编艺人参与矿山修复方案设计。这些竹编艺人凭借对竹编工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结合山体高差、水体植被等自然条件,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景观小品和生态围栏。
景观小品形态各异,有的以瑞昌当地的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竹编技艺生动地展现出来;有的则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栩栩如生,仿佛将自然的灵动与竹编的精巧完美融合。这些景观小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瑞昌的历史文化。
生态围栏则巧妙地利用竹编的特性,既起到了防护和界定区域的作用,又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其独特的编织纹理和自然的竹材色泽,为整个园区增添了一份质朴而又雅致的氛围。这些竹编作品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利用竹子根系发达的特点,对土壤起到了保护和固土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当地传承和弘扬竹编文化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过去,竹编技艺主要在民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受众有限。如今,随着矿山修复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亲身体验竹编文化的魅力,使得这一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三大队地环分院项目负责人说:“通过这种方式,矿山修复不仅恢复了生态,还促进了文化传承,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双重效益。”
矿山修复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且显而易见的。经过9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瑞昌市南义镇的废弃矿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化面积达到了200余亩,曾经荒芜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这里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平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生态修复成果的窗口。
“变化太大了!现在绿化面积增加了,空气都变得清新了许多。还新增建设了游步道、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特别方便。”一位市民兴奋地说道,没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开车到这里来,沿着游步道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沿途还能欣赏到那些精美的竹编作品,了解我们本地的竹编文化,真的是一举多得。从市民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矿山修复项目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废弃矿山修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随着南义生态修复竹编文化园项目(2期)逐渐接近尾声,生态环境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