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推动全面发展
在新余高新区马洪办事处桂花村,民居外墙正在进行统一装饰,新余蜜桔果园内,黄灿灿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桂花村驻村第一书记傅小龙告诉记者,桂花村处于偏远地区,之前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每逢下雨到处都泥泞不堪。
随着新余市环城路的开通,桂花村到城区的距离大大缩短。以此为契机,新余高新区充分利用区内工业企业众多的优势,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产业融合的新路子,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桂花村的乡村建设,并将桂花村纳入全区工业旅游规划线路之中。
日菱汽车公司来到了桂花村,免费提供集装箱房用于打造特色民宿,村委会每年赚取租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博迅汽车和东鹏新材料等企业陆续租用闲置农房,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企业商务洽谈场所,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
从落后乡村变身美丽景区,桂花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蔬果、垂钓游玩。人们在这里品尝农家美食,参观工业展厅,体验集装箱式民宿,为桂花村的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桂花村已被评为江西省3A级乡村旅游点。“接下来,我们还将朝着创建乡村旅游5A级景点的方向努力。”傅小龙说。
像这样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已在新余多点开花。随着“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扎实推进,新余市各商(协)会和民营企业把文旅产业作为接续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持续擦亮农旅融合品牌。
在距离新余城区10余公里的河下镇档头村,闲置山地已“沉睡”多年。2022年,通过新余浙江商会的牵线搭桥,河下镇成功引进江西金瀚集团投资建设仙女谷农文旅项目。“项目计划总投入1.5亿元,分茶乐园、茶博园和中药园3个园区,拥有千亩茶园、研学基地、民宿、露营基地等。”该项目负责人、新余浙江商会副会长徐靖华告诉记者,仙女谷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观光采摘、科普教育、亲子农趣、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文化体验园,预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当地务工150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
产业与人才共兴,生态与经济并重。在民企商(协)会的引导协调下,新余民企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强大合力,广大乡村正加快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局面。“要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踊跃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民营企业的智慧和力量。”新余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志凤表示,接下来,新余市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好帮与兴、企与村、义与利的关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商会助乡镇、企业兴村组”模式,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民企助农要“授之以渔”
刘兴
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具有很多独特优势。比如,民营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把更多就业岗位留在乡村、留给农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民营企业市场反应灵敏、敢闯敢干敢试、决策机制灵活、资源配置高效,能够把市场经济意识、先进管理理念、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帮助乡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等。发挥好民企下乡的独特优势,鼓励更多民企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是化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等乡村发展矛盾的重要抓手。
不少民营企业家出身乡村,熟悉乡风,看重乡情,有着履行社会责任、投资“三农”、造福桑梓的强烈愿望。如何发挥民企独特优势,将他们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各级民企商(协)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从新余各级商(协)会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践看,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民企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发展产业这个核心,建立民企和农民的共同利益纽带。另一方面要做好分类指导,厘清企业到农村去做什么、怎么做,不能局限于发红包、捐款捐物,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除了聚焦产业带动自身发展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之外,还要引导民企紧盯培育农村经营主体这个重点,既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也注重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职业经理人,为农村发展谋长远。
近年来,广大民企积极投身乡村,从依托种养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农业双创,到依托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再到建设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出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在解决了“有没有”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对此,各级政府和各级商(协)会等组织要继续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引导民企投资投到点上,加快构建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优势产业,加快形成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让农民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