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首页     设为首页      工作人员名单 新闻热线:0791-86780110 服务合作:0791-86847505  投稿邮箱:jxlianzheng110@163.com
廉政要闻 综合新闻 廉政信息 赣鄱动态 廉政视频 廉政时评 廉政文化 关于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廉政频道  >  综合新闻
 
鹰潭开“海绵”药方治城市病
中国江西网廉政频道  2023-05-16 22:24:08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肖文忠  作者:蔡颖辉

  初夏时节,鹰潭市信江新区龙潭湖公园草色葱茏,波光潋滟,宛如镶嵌在城市的碧玉。“臭水沟变成了景观河,咱们可以舒舒服服出门遛弯了。”5月14日傍晚,家住龙潭湖附近的吴大妈和老伴慢悠悠地沿河散步。随着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鹰潭市信江新区厂网河湖园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鹰潭百姓享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鹰潭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本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摄

  城市河湖自主“吐纳”

  据了解,由于鹰潭市部分基建老化,城市规划更迭,管网破漏、错接混接破坏了水体环境,内涝、溢流挑战着人水和谐,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尤为迫切。

  中国铁工投资集团以“蓝灰绿”系统协同发力为工作思路,统筹实施蓝色系统的水系连通及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灰色系统的雨污管网修复及提质增效工程、绿色系统的源头海绵化改造工程,实现“洪水不侵城、涝水不淹路、雨水不进厂、污水不入河”建设愿景。

  “我们在河湖水系连通的基础上,深入贯彻海绵城市理念,系统构建‘源头-过程-末端’海绵体系,通过植入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搭建末端水生态系统,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中国铁工投资集团旗下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

  龙潭湖治理之前,周边生活污水直排入湖,湖水受到严重污染。据龙潭湖边的小区居民反映,一到夏天蚊子特别多,不时还会散发恶臭,连窗户也不敢开。改造工程启动后,项目建设团队采取改造截污管道、挖掘湖岸淤泥、优化湖泊空间、栽植沉水挺水植物等措施逐步恢复湖泊生态,并翻新、增设沿湖步道、亲子乐园等公园设施。经过水生态治理后,龙潭湖形成了物种多样,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湿地生态环境,显著增强了公园雨洪管理能力,恢复了河湖吐纳蓄积的自然功能。龙潭湖公园也蜕变为集生态、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成为居民饭后散步、亲水近绿的好去所。

  在玉清路的彩色人行步道两旁,植物品种丰富,颜色层次分明,并用杉木桩和鹅卵石组成独特景观,一步一景、浑然天成。在绿道两旁还设置了过水通道和植草沟,引导雨水自然流入进行渗透、蓄存、过滤、净化,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转化利用率。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将改造29条这样的道路,一条条城市绿道,让城市融入自然,让居民上下班通勤就能赏花赏景,幸福满满。

  城市应对洪涝有“韧性”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鹰潭信江新区厂网河湖园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按照“多元治水、生态亲水、智慧管水”的系统思路,依托鹰潭自身湖库水系和生态基底,连接厂网河湖园,生态修复6条河道、7个湖泊,海绵化改造36个居民小区、20个公共建筑区域(学校、市民广场等场所),为鹰潭海绵城市建设植入“生态绿芯”。

  随着民悦家园海绵化微改造工程完成,小区环境也随之焕然一新。民悦家园改造没有大修大拆,而是采取“微”更新理念,通过增设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设施,用细节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把一个老旧小区改造为绿色低碳、节水排污的示范小区。

  “信江新区、鹰东、鹰西三大片区14条主要河道水系全部连通,天然水域面积提升达10.2%,城区水体岸线生态化率达86%。”鹰潭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科科长郑炜介绍,项目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实现智慧排水、雨量监测、管网堵塞在线监测等智能化海绵管控。

  近年来,通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鹰潭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内涝积水点、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到20年一遇,城市防洪总体达到50年一遇,年雨水资源利用量210.21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8%,海绵型社区、公园、道路、水系已初具规模化和系统化。

  5月5日,鹰潭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中,获评最高等级A档,进入全国前列,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初显。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蔡颖辉

  相关新闻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1、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或“中国江西网”、“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2、凡本网注明“中国江西网讯[XXX报]”或“中国江西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江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不授权任何机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截取、复制和使用。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版权所有©中国江西新闻网    新闻:0791-86849275    广告:0791-86847125    手机报:0791-86847093    
赣ICP备案:赣B2-200503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赣B2--20120039    新出网证(赣)字06号
网络视听许可:1407206号   文网文 [2009] 144号    赣演经字编号048
主管: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外宣办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主办:江西日报社